- ·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版面费[04/09]
- · 《干旱地区农业研究》投[04/09]
- · 《干旱地区农业研究》数[04/09]
- · 《干旱地区农业研究》期[04/09]
旱地农业改变了靠天吃饭的村庄 从亩产几十斤到(3)
作者:网站采编关键词:
摘要:旱农体系 水分平衡增加土壤肥力 降水利用率低、土地贫瘠和过度开发、种植品种落后、产量低下……这许许多多的问题,都是30年来旱农技术攻关的关键
旱农体系 水分平衡增加土壤肥力
降水利用率低、土地贫瘠和过度开发、种植品种落后、产量低下……这许许多多的问题,都是30年来旱农技术攻关的关键目标。
30年后,这些目标正在逐渐被攻克。
在寿阳景尚站,记者看到,一块280多亩的新试验田,被分割成小块,种植着玉米、高粱、大豆、蚕豆等旱地作物,这些小地块,承担着不同的试验任务,如“旱地农田水分平衡研究”、“旱地农田生物多样性与提升机制研究”、“可控生物降解地膜研发”等,有些试验,已经持续多年。同时,也在探索不同作物在旱区的丰产技术。

寿阳站的试验田被分割为许多小块,每一块都承担着不同的科研任务。新京报记者 周怀宗 摄
“30多年来,我们已经探索出了一整套旱地农业技术。如改良土壤、培育和营造土壤水库,提高土壤蓄水能力,以此提高可利用水量。如利用畜禽粪便、秸秆还田等技术,增加土壤有机质,增强土壤肥力。再如通过可降解地膜、秸秆覆盖等,减少土壤水分蒸腾,提高水分利用率等。”梅旭荣说。
这些技术最终被总结为一套集水、蓄水、保墒、提效的技术体系,极大地提高了水资源利用率。数据显示,与二十世纪初的56%相比,我国旱地水资源利用率已提升至68%,超出了12个百分点,梅旭荣说,“在我们的试验田中,水资源利用率最高可以达到70%,远比全球平均水平50%高。”由寿阳站试验总结而成的旱地农业技术模式,正在更广泛的区域中应用。“十二五”以来,累计应用面积5043万亩,新增粮食22.1亿千克,新增产值91.7亿元。

试验田中种植的毛叶苕子,这是一种绿肥作物,科研人员计划未来种在旱地果树下,改善土壤肥力。新京报记者 周怀宗 摄
对旱地农业的变化,亲历者牛全成感受更深,在宗艾这个塬上村庄里,今天的农业已不复旧貌,“以前打点儿粮食,都是人扛马驮,还打不了多少,现在全程机械化,我们这个塬上的地小,而且梯田多,但也有小型机械可以用,从种到收都是靠机器。”在寿阳站工作多年的牛全成,甚至也能说很多专业名词,“就好像这个秸秆还田,特别好,地表覆盖,保水保墒,土壤的肥力还能提高不少。”
旱区优势 土壤洁净受污染少
30年后的旱地耕作,将和30年前完全不同。梅旭荣说,“虽然还是靠天吃饭,但品种、技术的进步,让旱地也可以成为粮食稳产增产的压舱石。”
当然,技术进步的同时,仍有隐忧。梅旭荣告诉记者,“未来我们要面对的问题,第一是全球气候变化给农业生产带来的挑战,旱地对降水的依赖程度更高,应对气候变化的需求也更迫切。其次是北粮南运带来的压力。生产粮食需要水,业界有个说法,叫吨粮千方水,我国生产一吨粮食平均耗费的水资源是800方,北粮南运,其实也就意味着北方干旱地方的水,被运到南方水资源丰富的地方,这个水并不是真的水,而是虚拟水,是生产这些粮食所耗费掉的水。多年以来,北方连续丰收、持续高产,这是好事,有力保障了我国粮食安全。但也要看到,持续高产背后的资源压力,包括水资源的压力、土地肥力的压力等。”
在未来,发掘更好的抗旱品种、提高水资源利用率,仍是旱地农业技术发展的重要任务。但在另一方面,梅旭荣认为,还应该更进一步挖掘和发挥旱区农业本身的优势。
“对农业来说,干旱是劣势,但并不意味着,旱区就没有自身的优点,”梅旭荣介绍,千万年的旱作历史,累积的并不仅仅是对抗干旱的经验和技术,还有旱作区独有的特征、物种等,“比如土壤更洁净,受到的污染更少,这本身给现代农业的发展提供了很好的基础。再如旱区生物的多样性,我国旱区面积非常广泛,涵盖甘肃、宁夏、山西、陕西、河南、河北、山东、新疆、内蒙古、东北三省等,长期以来聚集种类多样、品质上乘的特色农产品,比如谷子、高粱、大豆等。此外,多数旱区光照条件好、昼夜温差大,是生产优质农产品的天然基础。”
在今天,生态发展、绿色发展已成共识,农业亦是如此。梅旭荣表示,“在生态、绿色发展领域,传统的旱作农业,拥有大量优秀的经验。传统农业本身就是一种有机农业,和现在的有机不同,传统农业的有机,主要在施用有机肥、秸秆还田、间作轮作等领域,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农业。同时,旱地农业对我国实现‘碳达峰'、‘碳中和'目标也有重要的意义,据测算,旱区未来的固碳潜能在1.5亿吨至2亿吨之间,发展旱地农业技术,也是生态发展未来的重要部分之一。”
文章来源:《干旱地区农业研究》 网址: http://www.ghdqnyyjzz.cn/zonghexinwen/2021/0710/592.html